两大创新中心亮相 助蓉用好“最强大脑”
2021年10月13日 08时42分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人工智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签约落地 ■成都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揭牌


2021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专家学者共话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昨日,2021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成都正式开幕,20余位中外院士领衔、近百位学术技术精英共聚西南人工智能新高地,共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趋势。今年大会以“智启非凡”为主题,为期两天,设置了8场主题报告、1场院士尖峰对话、9大专题论坛、6个同期活动,深入呈现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的最新成果。除了大咖观点与对话,开幕式现场还进行了签约和成立仪式。其中,服务科创的人工智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地,以共享算力为核心的成都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也正式揭牌。

为企业提供

更有利更方便的生产工具

人工智能离不开生态的构建。本次大会上还举行了成都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成立仪式。该项目将依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四个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并联合四川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共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底座。华为·成都智算中心项目已在成都开工建设。按照规划,智算中心一期建成后将提供300P的人工智能算力,项目最终的算力规模将达1000P。1000P算力有多强大?举例来说,就是24小时内能处理100亿张图像,或1亿人的DNA,或1000万小时的语音,或1万天的自动驾驶数据等。“即使有了这样的‘最强大脑’,从算力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中心要做的就是给应用层的企业提供一个更有利、更方便的生产工具。企业借助“工具”最终生产产品:应用到手机里,就有了图像分类等能力;应用到自动驾驶领域,普通车辆就有了自动驾驶能力;应用到旅游景区,就有了智慧旅游能力。

开幕式现场,成都高新区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签订共建科创中国·人工智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携手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人才培训等多种科创服务。

聚焦优势领域

两大在蓉高校布局人工智能

成都集聚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高校,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顶尖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了600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达到了3.11%,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突破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川大学在智能算法、智能材料、智能器件、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创新研究。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表示,四川大学章毅教授领导的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深耕神经网络研究20余年,在四川大学创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医学研究团队,也正在开展如肺结节的早期诊断等智能医学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和研究院的高校。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成都市科协主席曾勇对本校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做了详尽的归纳:学校已经建成未来媒体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跨学科的实体研究机构和平台,在人工智能多领域的科研攻关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曾勇说:“成都市先后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也为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环境。”

力争到2023年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介绍,中国人工智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基本构建起了由算法、算力、数据、芯片、应用系统架构等组成的技术生态图景,以及涵盖基础层、理论层、技术层、应用层的技术变革和产业生态的轮廓。科技创新是一次探索之旅,应对挑战,更需深谋远虑,以前瞻性的意识和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当下、图谋未来。

而这也正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思路。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基本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作为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制定了《成都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3年,形成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核心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成都将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基础前沿理论、算法和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力争专利申请量超过8000项;前瞻谋划“无人区”领域,加强智能系统和数学信息技术、信息融合及大数据技术等方向“从0到1”原创研究,打造具有国际引领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同时,强化政策和组织保障,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每年支持启动重大项目5个以上。

此外,成都还将持续开展供需对接,每年举办不少于10场对接活动,积累200项以上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方案。记者程怡欣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院士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柴天佑:

制造业正走向智能化时代

“制造业经历了工业自动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现在要走向智能化时代。”在柴天佑看来,工业智能的目标是实现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和管理决策信息化,但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进行决策。”柴天佑表示,这样的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生产过程运行工况识别、工艺参数和运行指标依赖人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与决策;生产线中各装备(过程)之间协同控制与运行管理依赖人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与决策,无法实现运行控制与管理集成优化。

“因此,下一步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工业智能化,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活动中知识工作自动化和人机互动与协同智能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全优化。”柴天佑举例道,工业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