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协同“智”造,两地都缺的怎么补?
2021年09月17日 09时01分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一个大型船舶件从重庆运到江浙做精密加工,运费都要上万元。为什么要运到江浙?因为川渝这边做不了!”在9月16日召开的202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企业家高峰论坛上,中国船舶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江忍不住“吐槽”。

这番话引起与会嘉宾的热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共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地有的固然可以协同,两地都缺的又该如何补?

把脉

配套能力、创新人才等是短板

“川渝两地沉淀了很多工业制造基地,历史悠久,但短板也突出。”林江观点鲜明。

他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大型结构件转商用,很多大型结构件的精密加工,需依托江浙一带,不得不耗费上万元运费。同时,生产环节需要的一些材料,往往在川渝两地得不到,需在沿海地区寻找。“这说明我们的产业链还有短板,供应链不健全。”第二个故事,江浙一带的技能工人,人多、技术好,同样的零部件加工,效率是川渝地区的4倍,“与江浙相比,我们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还很短缺。”

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龙德也深有感触。他说,由于本地配套能力弱,企业需要去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服务商合作,但距离比较远,互动比较滞后,导致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缺乏外来刺激和协助,逐渐落后。

在重庆迪科汽车科技集团副总裁江畅看来,川渝地区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与质量管控能力仍有很大短板,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加上缺乏对外交流,随着传统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这些问题正阻碍川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还有个痛点是创新人才缺乏。”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装备制造行业本身利润不高,这几年在市场竞争中行业有所调整,各项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利润率持续下滑,企业难招到高端创新人才,自身人才也会逐步流失。“没人创新,制造业自然就原地徘徊。”

支招

产业共链,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如何“对症下药”?与会嘉宾纷纷建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智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下,成渝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突出,应抓住此机遇,布局高端和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选择上,李智建议,除不断完善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最好选择对交通运输成本不敏感、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发挥成渝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对接国家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比如,以智能网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以半导体新一代网络技术中智能终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弥补产业链不健全短板,江畅建议,变园区招商为集群招商,通过集群的聚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通过政府引导,让川渝两地互为补充,建立起西南地区完整产业链。就川渝两地产业同质化发展现状,李智支招“产业共链”:以主导产业为主体,在都市圈内引导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各城市间以价值链、产业链来实现垂直分工,实现土地、人力、科研等要素共享,让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针对装备制造行业的协同创新,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出,政府给予更多引导,通过政策激励和扶持,采取政府补贴、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大力投入创新。“在装备制造行业,仅10%企业认可目前的产学研创新效果。”他建议,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建立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圈,能较好实现创新生态的平衡与循环,促进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在科研机构、高效和企业间有效流动和转化。□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眉灵罗之飏王成栋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