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 2.0 版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中对其定义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居民提供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和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成效显著,但在数据融合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亟需创新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四川省数据融合助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面临四个层面问题:
(一)管理层面:部分城市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过度关注硬件基础设施投入,急于追求短期成效,忽视数据要素的长期性。
(二)业务层面:盲目复制先进经验,忽视本地实际需求与资源禀赋,建设与市民需求脱节,部分场景投入巨大但智能化成效不足。
(三)技术层面:城市管理决策多依赖经验而非数据驱动,高质量数据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有限,数据价值不显。
(四)安全层面:智慧城市集中存储海量敏感数据,数据有效流通与过度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与安全成为关键挑战。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据思维与顶层设计
结合“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数据顶层设计纳入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协调机制。探索以运营考核结果引导政府投融资,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
(二)业务引领打造特色化应用
针对四川省地理环境多样、城乡发展不均衡特点,开展差异化建设,避免“千城一面”。聚焦公共安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核心领域,打造“小切口大纵深”的本地特色应用。探索一体化智慧治理模式,提升治理精准度和服务便民性。
(三)深化数智融合赋能智能化管理
以高质量数据融合为核心驱动力,量力而行推进新技术应用。在成都平原等城市密集区域,构建高密度数据采集网络,实现精细化采集;在川西山区等偏远地区,部署高适应性数据采集终端,确保数据采集全域覆盖。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城市管理转向数据驱动。
(四)构建全方位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数据安全意识,通过定期培训和明确责任制度,落实数据安全责任。构建城市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依法依规强化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全生命周期监管,严格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促进数据有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