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相扣 共筑中国经济发展第4极
2022年01月17日 08时48分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协同攻关中心揭牌成立图据受访者


2021年12月10日,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全线通车


成渝两地在汽车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图为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车间


2021年12月4日,在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第二天,成都和重庆两地同时发出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货运班列,成渝两地至老挝的货物通过铁海联运,运输时间缩短至4天左右。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都和重庆“双核”联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赋予了成渝两地重大职责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围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的蓝图徐徐铺开,这是事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事关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部署、事关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局的先手棋。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借势借力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发挥好成渝地区极核城市和全省主干城市的作用,成都吹响了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号角。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成都都市圈建设,再到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这一系列的背后逻辑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乘风

核心提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在新时代着眼经略西部腹地、完善区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赋予了成渝两地重大职责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唱好“双城记”共担新使命

1月12日,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这是全国唯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命名的基金。

这只基金由四川发展、重庆渝富集团、成都交投资本、成都交子金控投资等10家国企协作联动、共同发起,将通过多样化投融资方式促进两地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撬动各方资本打造300亿元基金集群,带动千亿级产业投资落地。

这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提速奔跑中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基础设施密织成网到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到共同打造开放新高地,成渝共下“一盘棋”,共担新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回首两年时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了“加速度”。2021年12月中旬,围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工作要求,合力谱写“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成渝两地签署了“1+5”合作协议。

其中,成渝两地政府签署了《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等重点领域。同时,两地有关部门和管委会还签署了5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成渝务实合作、双城联动、协同发展。

■破浪

核心提示

在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空中,“神鸟”率先展翅腾飞,重庆新机场推荐场址已通过民航局行业审查,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正在加快形成;陆上,中欧班列(成渝)号已推开欧洲逾百个城市大门,成渝两地正携手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2021年前11月成渝两地外贸规模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崛起

站在成都国际铁路港,映入眼帘的是多式联运基地项目现场,200多名建设者奋战在一线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这是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成都的一个集散和枢纽中心,将于今年4月全面竣工建成。”成都中远海运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称。

2021年1月1日,成都和重庆两地同时发出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在共同开行的首个年度,开行量超过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开行线路已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自开行至今,成渝两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8万列,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7000亿元,中欧班列(成渝)号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运输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开行,为产业开放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成渝两地坚持通道带动经贸、产业发展,依托中欧班列运输优势和品牌效应,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地。2021年,成渝两地铁路口岸周边引进各类项目总投资近1500亿元。成都中欧班列线路版图日益扩大,2021年成都中欧班列先后新开辟了11个境外站点,进一步扩大中欧班列国际通道的全球服务半径。

事实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成渝两地在多个开放领域开展积极合作。作为两地开放平台和开放门户,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双方确立了重点推动汽车、电子、创新、会展、金融、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建设,助推成渝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据海关统计,2021年前11月成渝两地外贸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7406.4亿元,“一带一路”外贸为2325亿元;重庆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7204.9亿元,“一带一路”外贸为1972.6亿元。前11月成渝两地外贸规模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开局之年,成渝两地已开好局,未来发展更有活力。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完善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则将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川渝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B.成都都市圈建设

■乘风

核心提示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

下好“先手棋”推进同城化发展

最近,成都福莫斯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决定入驻凯州新城。“公司在成都很多年了,近年要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未来在凯州新城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该公司负责人高颖珊说,选择凯州新城,首先是看重德阳的重工业基础配套和区位优势,还有新城明确的高端产业定位。

这只是成都都市圈内产业协作的一个缩影。成都都市圈在成长路上一步步完成“蜕变”——从中心城市不断扩展形成连绵发展的城市群,从“极核带动”转向“协同发展”,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持”下,成德眉资同城化不仅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成都都市圈亦被赋予了全局意义上的重要使命。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从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加速推进到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协同提升,从产业协作体系加速构建到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稳步推进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过去的一年变化在持续发生,而在这一过程中,成都坚定落实省委“先手棋”部署,更加突出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能级,聚焦做大“主干”、做强极核,携手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大力推进同城化发展。

■破浪

核心提示

“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作为《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重点依托“三带”建设,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协同共兴都市圈“加速跑”

在位于德阳市马井镇光华村的四川道泉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赶制方便面酸菜调料包,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作为产业“领头雁”,四川道泉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可实现年收购加工各类蔬菜10万吨以上,带动蔬菜种植10万亩以上,辐射周边农户4万余户。

“随着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在成都布局的销售公司也愈发凸显出其‘翘板’作用。”在公司董事长周后成看来,区域融合、产业协作,在协同之路上,发展不再是一家的独角戏,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势借力都市圈建设,将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工商职业学院等的产学研合作,增强技术转化效率。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2021年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实现经济总量1.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较上一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

“都市圈同城化是要借鉴对‘一体化’的理解,形成交通便利、文化认同、产业分工并紧密合作、市场统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大区域平衡和公共福利趋同。”南京都市圈规划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雯在谈及成都都市圈时表示,都市圈同城化既要做到差异化特点,形成多元化的分工协作,否则模仿趋同会带来同质竞争,又要做到高效率,形成合力,实现“1+1>2”的资源效率最大化。

成德联合申报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为德眉资提供近万平方米空间载体;推进交界地带产业协作,彭(州)什(邡)川芎产业园川芎中药材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5%,金堂—中江蔬菜(食用菌)产业园纳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试点……如今这样的协作场景有很多,并且还在不断涌现出新的合作。

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正是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11月30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举行,并在会上对《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进行解读,提出了将联合搭建重大平台、协同抓好重大项目、合力谋划重大政策、共同深化重大改革,谋划提出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正如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春健所言,“强化打造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在空间纬度上,强调跨区域共建,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优化差异化协同布局;在产业纬度上,强调发挥成都优势实现高端切入,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实现协同共兴。”

C.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乘风

核心提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使命,明确要求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

建圈强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国家遴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其中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和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榜上有名。

与此同时,成都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断在特色产业领域中寻求突破,以期打开更多的“机遇空间”。国家先后将西部首个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放在成都。

过去的一年里,这些国家级的试点建设情况如何?对成都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发挥了什么作用?将给成都产业建圈强链带来哪些助力?

■破浪

核心提示

成都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在技术攻关方面,我们已有1项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完成了航空、核工业、汽车行业的3项典型场景设计与建设。同时还形成了测试规范5项、测试报告57份,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0项的知识产权成果。”近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黎小华分享了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建设一年多以来的相关成果,在产品推广应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此前,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信部2020年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项目。这是我国在中西部布局的首个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黎小华介绍道,该中心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和运维服务类软件等关键工业软件产品,在航空、电子信息、机械等行业建立上下游协同的试验验证环境。

由自身实力雄厚、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链主”企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精诚合作、融通创新,工业软件攻关中心已有了一年多的探索。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做“链主”,工业软件攻关中心不仅建设了创新服务平台,还带领工业软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了协同攻关。例如,成飞公司联合山大华天、电子科大、精灵云、成飞集成开展复杂零部件三维模型与特征分析、三位数字化制造软件云化集成架构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研发面向航空复杂装备的三位数字化制造软件。如今,这样的协同攻关场景还在不断增多。近日,协同攻关中心还针对工业软件中的数字制造、工业仿真、电子设计、柔性制造、数字化轨道交通、装备保障、工程建设、特种材料制造8个行业领域进行授牌,标志着协同攻关中心正式布局行业领域,促进工业发展。

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产业链也正是成都努力补链强链延链的20条产业链之一。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成都明确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方面的20条产业链,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由市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资源要素,协同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特别是突出了加强链主企业专项培育,一改过去对单个企业的逐个帮扶,而是按照“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对上下游进行整体协同培育。在20条产业链中,有14条制造业产业链、3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进一步凸显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记者杨富程怡欣孟浩制图申娟子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摄影部供图)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