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功能 新基建中拓展治理“宽度”
2022年01月13日 09时12分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承载能力,是其综合竞争力的最终表现:交通、信息、创新、宜居宜业,还有资源、环境等。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四川省主干城市,如何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补齐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短板,如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是首要之举。

从成渝中线高铁开工、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到城市信息模拟平台建设,到未来科技城的成都西部金融创新中心一期正式投运,再到214公里在建地铁线路加快推进……在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城市功能得以不断完善,城市品质得以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得以全面增强!

关键词国家战略

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1月10日上午11点过,随着一声汽笛声响,“复兴号”动车组从西昌西站驶出,标志着成都南向出川大通道——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离全线开通又进了一步。

“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老成昆铁路技术标准低、速度慢、运能小,设计速度只有80千米/小时。”王维是中铁二院成昆铁路复线设计总体、高级工程师,从2009年开始就工作在成昆复线上。他告诉记者,在积累了老成昆线设计、减灾等经验的基础上,成昆铁路复线采用大半径曲线、长隧、高桥等设计方案,线路避开了许多不良地质路段,更加安全,而且总里程缩短了236公里。

“成昆铁路扩能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目前仅剩峨冕段230公里仍在加紧施工。”王维透露,按照计划,全线预计于2023年通车,届时将实现北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南连贵昆铁路,直接到达广西沿海,与东南亚铁路接轨,成为成都重要的出川大通道。

这仅仅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性项目的一个缩影。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中线高铁于去年9月26日正式启动建设,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预留400公里/小时;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青白江多式联运转换中心;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推进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大力发展临空产业;积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加快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等。

关键词智慧治理

AI巡逻车快速处置城市服务难题

“中和街道东寺街有共享单车乱停放,请迅速处理!”1月12日下午,安装了360°车载智能摄像头的AI巡逻车发现了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位于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的城市智慧运营平台立即收到问题反馈并发出工单,随即市容巡查工作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整治摆放,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5分钟。

这是成都高新区创新推出的“云城队长”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中和街道新川片区15.39平方公里为试点,把新川片区划分为数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一名“云城队长”,由其综合统筹辖区内市政设施、环卫、园林绿化以及市容市貌等各方面现场督导工作,并通过以工单系统为基础的城市智能运营平台,快速处置城市服务难题。

“以智能化设备、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我们创新引入AI巡逻车,可实现自动识别、抓拍、生成工单,以快速缩短问题发现时间并能及时处理,破解了城市治理中‘全面管’‘管全面’以及人员不足等难题。”成都高投城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城队长”已与新川片区内街道办、派出所、交警、社区、物业小区等建立了联动机制,将市政管理全业务实行共建、共管、共治,极大提升了现场业务开展效率和现场管控品质。截至目前,已实现工单及时响应率达95.42%,工单及时完结率为96.69%。

“云城队长”管理模式是“智慧蓉城”整体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以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为目标,成都大力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创新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扩宽城市管理幅度,增强应急安全感知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不断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破解“大城市病”的难题,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还在于: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实施现代交通智慧治理工程;制定发布防范化解城市安全风险隐患需求清单,推动形成“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体系……

关键词创新突破

科学城已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

兴隆湖,碧波荡漾,一块巨大的石匾上,刻着七个大字——西部(成都)科学城。去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作为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是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承担着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要职责。天府永兴实验室以“碳中和+”为核心,旨在加快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时间倒推:6个月前的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在兴隆湖畔正式揭幕。迄今,这里已聚集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6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精准落地科技创新基地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4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

冲击科技前沿,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启用,成都超算中心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试验线上启动……

创新潮涌成都,正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正以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有机更新

214公里在建地铁线路加快推进

1月11日10∶36,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娇子大道站。在刀盘旋转的巨大力量之下,盾构机破壁而出,宣告着临空经济区站至娇子大道站区间全线贯通。

作为连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资阳市的轨道交通快线,全长约39公里的资阳线是促进成资同城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将为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功能承载提供重要支撑。”成都轨道建设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资阳线,17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19号线二期……8条共计214公里在建线路正在加快推进中。

地铁建设为城市交通带来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2021年,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年度累计客运量突破18亿乘次。”成都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在558公里轨道交通网络的助力下,成都市全市居民平均通勤时长由42分钟降至40分钟。“2分钟意味着什么?数据显示,由私家车出行转换到轨道交通出行的人群,约有5.7万—10.3万人,城市减少碳排放量7.8万—14万吨。”该负责人表示。

提起,下旋,反复不停——在川师大TOD项目A标段施工现场,高达十几米的旋挖钻,正在打造“铜墙铁壁”,为下一步基坑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在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华文的办公室里,只见白板上有一张巨大的图,上面有几十个车站的名字,每个车站后面都跟着最新的推进动态……截至目前,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已启动实施23个TOD项目。2021年,实现陆肖、双凤桥、三岔等10个自主开发TOD项目入市亮相。“10个TOD虽然定位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解决人们工作休闲和职住平衡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让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王华文告诉记者。

“2022年,将继续提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效率,突出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作用,加强TOD综合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确保34个TOD综合开发项目梯次呈现效果。”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钟文田程晨吴怡霏宋妍妍袁弘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