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助力成都冲刺世界城市 成都高新区站上发展“新风口”
2021年03月01日 09时08分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十四五’要实现良好开局。”2月26日,成都高新区2021年工作会议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边揣摩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一边立足自身思考工作落实。做好开局工作,挑战不小,但在不少与会代表看来,这也是成都高新区迎来的更大发展机遇。

底气来自于不断攀爬的成绩:“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以8.3%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底气也来自于科学长远的谋划:明确“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4个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GDP较2018年翻番达到4000亿元以上,再造一个出彩高新。

底气更来自于巨大的发展潜力:昂首阔步向未来,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新目标。世界城市的建成,离不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支撑。

开局之年如何出发?这场凝聚共识、明晰路径的会议,给出铿锵有力的答案:“我们将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能级、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提速增效,助力成都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奋力夺取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发展新胜利。”

发展成绩

经济规模达到2400亿元

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在时光长河中,总有某一个关键时刻,去引领开启一段新的历史征程。2015年6月11日,对成都高新区而言,注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天,成都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十三五”时期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把握机遇,成都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城市方向、塑造时代价值、培育发展优势,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经济总量再攀新高、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到2020年GDP已经突破2400亿元,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背后,是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

看创新——自带科创基因的成都高新区,坚持突出科技创新核心作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显示出这一国家高新区坚守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四川科创看成都,成都科创看高新,已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共识。

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家,培育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种子期雏鹰企业89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705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71%;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5家;先后引进院士20名、国家高层次人才328名,聚集各类人才60.59万人。

看产业——不仅第三产业在创新转型中快速发展壮大,成都高新区新经济特征明显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0%以上,产业结构由工业“一枝独秀”转变为工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多极支撑”。

规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0%,形成从芯片、显示屏、智能终端到网络通信的完整产业生态圈。新经济企业达10万家,文创产业增加值实现3倍增长。生物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连续4年保持20%的增速,生物医药园区排名跃升至全国第3。未来科技城和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高位起步、蓄势待发,培育“两区一城”新的动力源。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7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8.6亿元,同比增长9.4%。

看开放——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大对外交流,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以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向改革要动力,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新引擎。

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30家,较“十二五”末净增31家。累计实际到位外资111.73亿美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30.3%。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连续33个月位列全国第一。以四川自贸试验区四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四川自贸试验区三分之二的新设企业和四分之三的外商投资企业,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看民生——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力求有感受的发展,让市民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福利保障,让企业拥有更优的发展环境,将成都高新区塑造成最适宜居住、最具幸福感的区域。

教育资源供给增长速度和总量均居成都市前列,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达13.9万个,较“十二五”末增长77%。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丰富,全区医疗机构843家,较“十二五”末增长186%。“一轴两横三环”绿道体系加速成形,累计建成绿道329公里、综合公园10个,均较“十二五”末增长100%。

发展底气

创新位于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未来五年经济总量力争突破4000亿元

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高科技园区的成都高新区,仍然没有放慢脚步,将202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在4000亿元以上。

4000亿元从何而来?成都高新区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创新。

在成都高新区看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就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将从推动创新主体提能升级、厚植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担当国家使命打造硬核科技3个方面集中发力,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到“十四五”末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翻番,国家级研发机构达2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聚集高层次人才10万人。

开局之年的2021年,全年累计将引进新研机构不少于10个,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家,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2个;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力争全年认定高企超1200家;加快引育“四派人才”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四派人才”企业1000家以上。

攀高追新,成都高新区也看到自身面临的挑战:科技创新工作正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瓶颈期。如何对症下药?在当下的经济发展趋势中,企业是最活跃的一股创新力量。

首先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推动规上的招商引资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引领本土企业“小升高”“高企规上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整合全区政策资源,在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上打造集成化政策工具,按照“多投多补、多补多投”的原则,形成对企业研发投入意愿和能力的撬动效应。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理应在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作出贡献。

发力核心技术攻关,成都高新区将引导区内企业响应国家战略,支持参与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对国家“卡脖子”技术的揭榜能力。同时,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实验室、前沿医学和生命健康天府实验室,推动生物医学材料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新研机构增强区域创新动能,成都高新区还将催生一批未来创新型产业集群,厚植可持续发展动力。

发展韧性

聚集关键领域打造完备产业生态

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创新的载体,是产业和企业。4000亿元以上经济体量,最终必然是凝聚企业发展合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而来。

春节期间,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交子金融城双塔因流光溢彩的灯光秀备受瞩目。背后,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京东方显示技术的应用。

围绕新型显示,成都高新区支持龙头企业京东方向创新源头跃升,启动了总投资10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建设,引进路维G6代及以下TFT显示面板光掩膜版生产基地、珠海元盛新型显示(OLED)用高端FPCA生产项目等配套项目,打造出涵盖上游显示设备和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下游显示模组和终端应用整个新型显示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是成都高新区围绕头部企业打造生态圈的理念,实施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做强细分产业生态圈的缩影,也凸显出成都高新区强大的产业韧性。

很多企业深有体会:产业生态圈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同城化,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关键环节。

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素以行动力见长的成都高新区清晰认识到,“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生态圈补链强链,保持产业链稳定的同时,推动实现高端产业链本土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系列举措,将这一目标量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

在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业链构建“4+N”产业领域谱系,持续深耕“芯、屏、端、网”传统优势领域,瞄准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方向部署信创产业、新基建产业、量子信息、天地一体化等新赛道,着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拓展产业生态。

在生物医药产业,聚焦细分赛道构建“5+14”产业领域谱系,聚焦现代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以及高端医疗五大领域,瞄准细胞和基因治疗、血液制品、新型疫苗等14个细分赛道加速发力。

在新经济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构建“3+4”产业领域谱系,提升5G与人工智能显示度,强化网络试听与数字文创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发展,积极发展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卫星互联网四大新兴领域。

瞄准未来五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将2021年作为关键一年:力争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增长8.5%。电子信息产业高位求进,力争全年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8%,并在晶元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生物产业持续提升总量,实现全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新经济力争全年规上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企业分别实现营收215亿元、220亿元、525亿元。

发展路径

锚定高质量发展导向和“四个发展目标”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纵观成都高新区发展的每一步历程,都立足成都、对标全国、放眼世界。

面向“十四五”,成都高新区明确“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4个发展目标,更是体现“拥抱世界”的决心。

“4个发展目标在空间维度上由小及大,依次递进,既立足所在区域脚踏实地,又放眼国际立志高远;在时间维度上由近及远,依次突破,前三个目标在‘十四五’时期完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突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而言,在成渝地区同级别建制实现经济总量第一、发展质量最优;成为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在质量和效益上取得突破进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样板;重点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能级世界级企业支撑带动,在细分产业领域形成世界影响力。

如何实现?成都高新区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包括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优化中探索新发展理念的高新实践,从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以及扩大市场主体数量、助力企业成长、稳定经济运行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两个维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等。

未来,成都高新区还将构建城市消费新中心区域标识、打造地标性高端都市商圈、补齐公园城市功能短板,建设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城市消费新中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发展目标具体实施不难看出,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在当前成都加快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际,未来属于成都高新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场景也逐步清晰。

工作会上,成都高新区提出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市治理、城市品质等方面发力,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其中包括全年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13所,推动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爱尔眼科西南医院等项目建成投运,推进新川之心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等8个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

新蓝图,新格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成都高新区将践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