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勠力深化新阶段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
2025年11月03日 10时37分
信息来源:国家数据局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工作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国家数据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顺应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和新要求,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有力促进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韧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一、深化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是顺应新阶段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多次对智慧城市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正面临着“五大转变”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圈地建房、导入产业和人口等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依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治理增效和存量资源运营的内涵式发展,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亟需进一步加快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发展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与我国城市发展相适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过16年多的探索发展,已经转向体系重构、知识驱动、创新高效、长效运营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统筹机制从多头管理向央地协同、系统推进转变,底层逻辑从数据融合向知识驱动转变,系统特征从稳态系统向敏态系统转变,发展动能从数字技术应用向技术、要素和产业升级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转变,建设重点从城市大脑向大脑与末梢结合的城市智能体转变,建设主体从城市管理者向多元主体协作转变,建运模式从以建为主向投建运一体、长效可持续发展转变。这些变化与我国城市发展阶段转变趋势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改革焦点和创新要点。

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城市发展范式,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改变城市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作用,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潜能,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任务和必由之路。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产业和应用加速渗透,正在成为驱动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持续变革重塑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为此,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机遇,深入推动数据、算力、算法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和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推进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要以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场景需求为牵引,建设和运营数据基础设施,深入挖掘城市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潜力价值。

二、以人为本、落地落细落实,准确认识和全面落实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任务要求

《行动计划》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从技术架构、制度体系、产业经济、人居环境、治理和服务等五个维度布局六大行动,对进一步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进行全面部署。

从智慧城市技术架构重塑看,《行动计划》强调构筑一体化、协同化、智能化、可信化的城市数字底座。城市数字底座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和数字化共性能力平台等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是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基础任务,也是数字时代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基础保障。建设数字底座要推进云网边端等设施融合贯通实现一体化,建设和运营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实现协同化,建设和应用人工智能中枢体系实现智能化,建设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可信化。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关键是在加快城市海量数据的资源化、要素化和价值化进程同时,有效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等技术创新应用,实现“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融合协同、互促共进。

从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变革看,《行动计划》指出构筑适应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规范和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以适数化改革为核心的改革创新,系统性推进智慧城市管理流程和建设运营模式变革,是持续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要探索构建适合“人工智能+”城市的新机制,激发新技术、新要素潜能,贯通数据、知识、智能中枢、智能体和城市场景需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三融五跨”协同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数字赋能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要探索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运维体制机制,强化应用效果导向、市场主导和多元协作,构建长效运营运维模式。要深入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建设,强化核心领域、关键过程、主体评价等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持续健全完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从智慧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看,《行动计划》强调构筑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经济繁荣发展,推动城市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任务。要强化智慧城市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综合载体和需求牵引作用,发挥城市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数据集聚等优势,协调有序推进以城带产、以产促城。要加快发展数据产业,培育统一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产业与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城市经济运行智慧调度和监测,推动产业经济、消费就业、物价波动、项目投资、金融运行等多元数据的全域汇聚和智能分析,构建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模型。要更大范围开放数字经济场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供需对接、价值共创、协调发展。

从智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看,《行动计划》强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更新改造,深化智慧社区建设。城市数字更新既包括“硬件”基础设施、也包括“软件”管理服务平台,既有传统改造升级也有整体协同优化,在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升级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激活城市存量资源,优化数字生活和数字消费环境,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主线任务。要推进泛在感知体系建设,针对城市风险高发区域、关键部位强化智能感知和风险监测,推进“五网一廊”等重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健全数字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机制。着力建设高品质智慧社区,打造数字惠民服务生活圈,鼓励市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智慧社区设计、建设和运营,保障社区高效便捷、绿色智慧生活。

从智慧城市治理和服务优化看,《行动计划》强调构筑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新范式。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深入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数字红利,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使命任务。要夯实智慧高效治理基础,健全城市数字档案,建立城市统一的运行体征指标体系,以及数字化城市综合运行和治理中心、多级贯通的智能化平台。要加强TIM、CIM、BIM、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城市管理、应急安全中的融合应用,强化建筑、交通、生态环境数智化管理,提升风险预警、灾前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提升民意速办服务效能,整合基层信息填报渠道、数据和资源,不断健全完善多元治理机制,降低基层负担。要不断完善精准普惠的民生服务,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高频事项,建设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数字生活场景。

三、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发展基础和特色不同的现实需要,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原则,鼓励不同城市特色发展,通过央地协同、区域协同,建设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并提炼推广成熟经验,全面提升全国各级各类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国家层面加强分类指导,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跟踪督导,加大统筹协调和共性支撑保障力度,持续深化数据回流改革创新,促进共性能力和通用组件模型等一地创新、多地复用,降低全域数字化转型共性基础成本,激发地方城市活力和创造力。各地方要建立健全高层级统筹推进机制,务实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技术工具和管理方式,统筹利用各类资金,不断深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投资于民,促进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城市。要鼓励引导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重点推进智慧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强化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和业务贯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责任编辑:邱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网站
主办单位: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535号 两江国际A座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10.0及以上浏览器。
值班电话:028-6152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