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用算”将如何改变你我生活?
2025年10月30日 12时21分
信息来源:人民邮电报
分享到:

算力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然而随着数据要素的大量增加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传统网络时延能否满足这些新兴场景对算力的高标准和高需求?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是面向时代的破题之举。《通知》提出,以专项行动为牵引,带动产业各方聚焦畅通毫秒用算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推进毫秒用算网络建设,到2027年基本形成全域覆盖、高效畅通的城域毫秒用算网络能力体系。

对于这项专业的技术政策,《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敖立长期深耕信息通信领域,在算力网络、通信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成果斐然,他就这一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问题一:当前我国城域算力网络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我国城域算力网络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国家统筹推进、地方积极实践、企业加速布局”的态势。

敖立介绍:“我国从2023年开始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成效显著。算力运载能力明显提升,已基本建成国家枢纽的两级时延圈,即国家枢纽间传输时延不超过20毫秒、区域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不超过5毫秒,为城域毫秒用算奠定了骨干网络基础。”

地方先锋引领,划定“毫秒级”标尺。北京、广东、四川、辽宁等省市已率先出台政策,将毫秒时延要求列为区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企业竞相布局,锻造“毫秒级”实力。基础电信企业已成为核心力量。敖立表示:“中国电信推出边云协同算网解决方案,通过模型分层部署实现数据安全与低时延传输;中国移动构建梯次化的数据中心,覆盖‘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打造了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超万卡智算中心;中国联通以算网融合为抓手,打造全国算力集群,并在重点区域建成12个省级智算中心。”

此外,400Gbps及以上高速光传输、全光交叉等前沿技术已启动试点,为实现2027年“中型及以上算力中心出口400Gbps部署率不低于50%”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问题二:为何此时提出“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前瞻布局建设城域毫秒用算网络体系,让算力资源能够“高速生产”“高效送达”。

当智能驾驶、远程手术、工业元宇宙等创新应用加速落地,社会对于算力的需求已不止于“强大”,更要求“即时”。城域网络作为打通用户高效使用算力的重要环节,急需加快构建城域毫秒用算网络能力体系,促进算网融合应用发展。

敖立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旨在带动产业各方聚焦畅通毫秒用算通道,推进毫秒用算网络建设,最终形成全域覆盖、高效畅通的城域毫秒用算网络能力体系。”

问题三:“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将显著提升支撑算力应用创新发展的网络服务体验。

“在工业领域,制造企业可实时调用云端AI模型进行产品缺陷识别,实现毫秒级反馈,避免传统时延导致的漏检和误检,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在医疗领域,医生在本地即可快速调用远程AI诊断系统,实现影像识别、病理分析等高效辅助决策;在交通领域,城市交通系统可实时调用算力资源进行车流预测与信号优化,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敖立举例说明。

问题四:“毫秒用算”专项行动会对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毫秒用算是AI从“单点智能”迈向“行业智能”的关键基石。它通过构建一张覆盖全域、响应快速的算力网络,为AI的规模化应用与普惠化发展铺平道路。

优化AI训推效能,让智能响应“零等待”。“《通知》提出要推动大型算力中心应用全光交换(OCS)、光电融合组网和新型网络协议等新技术,将极大优化AI训练推理的通信效能,减少数据传输时延对AI模型运算的影响,让工业质检、医疗辅助诊断等AI应用的响应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敖立如是说。

拓展AI应用场景,让高端技术“接地气”。毫秒级网络时延大幅拓展了AI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工业领域,分布式视觉AI模型利用毫秒级算力实时调用更新,实现生产线全流程缺陷检测;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低时延网络快速调取远程算力,为基层医院提供高质量诊疗支持;在自动驾驶领域,车路协同AI系统依托毫秒级算力实现实时决策。

降低AI应用门槛,让中小企业“用得起”。敖立告诉记者:“《通知》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推出定制化算网融合业务套餐,提供弹性、普惠的算网服务,中小企业无须自建高成本算力中心,即可通过毫秒级网络接入公共算力资源,加速了AI技术在中小微企业的普及应用,推动AI赋能新型工业化。”

问题五:“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将对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如果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是支撑数字中国的“智能血液循环系统”,那么城域毫秒用算网络就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不仅“建得成”,更能“用得好”。

筑牢城域网络底座,打通算力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需加强‘国家枢纽—区域集群—城域节点’三级算力资源间的网络协同,其中城域节点是连接骨干网络与用户需求的关键环节。”敖立认为,“《通知》聚焦城域毫秒级通达能力,提升城域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支撑未来实现‘算力资源如水电般随取随用’。”

增强算网融合效能,实现“网随算动、算网协同”。《通知》提出要推动算力中心毫秒互连、算力资源毫秒接入、算力应用毫秒可达,提升城域算网融合调度能力,增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算网融合效能。

促进资源高效调度,构建“全国算力一盘棋”。敖立表示:“推动算力中心互连、接入和应用的毫秒级网络连接服务能力,助力全国算力资源有序调度和高效使用,为一体化算力网的统筹监测和协同调度提供网络基础。”

问题六:“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具体应该如何推动?

聚焦城域毫秒用算网络建设,《通知》提出三项具体行动:一是推动“算力中心毫秒互连”,加强创新技术落地;二是推动“算力资源毫秒接入”,打造毫秒入算底座;三是推动“算力应用毫秒可达”,提升应用交互体验。

在算力中心毫秒互连方面,敖立建议:“要优先完善算力中心间互连网络架构,优化城域算力中心的网络层级和互连拓扑;加快算力中心间高性能网络部署,推进城域400Gbps及以上、全光交叉等高速光传输系统设备应用。”同时开展全光高速大容量无损传输、任务式调度、算网运维智能体等技术的研发验证,提升算网一体化运营效能,确保2027年实现城域中型及以上算力中心间光层单向互连时延小于1毫秒。

在算力资源毫秒接入方面,推动光网络设备向综合接入点、产业园区等用户侧延伸,构建城域毫秒级低时延一跳入算能力;试点小颗粒光传送网(OTN)、确定性网络等新技术,引导基础电信企业推动入算专线服务体验升级;建立城域中型及以上算力中心1毫秒时延圈覆盖能力监测机制,确保2027年“覆盖率不低于70%”。

在算力应用毫秒可达方面,要促进算力中心内网络技术创新,优化人工智能训练推理的通信效能,推动算力中心全光交换(OCS)、光电融合组网等技术落地。“同时聚焦制造、医疗等重点行业,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推出定制化算网融合套餐,支撑AI应用交互体验提升。”敖立坦言。

问题七:“毫秒用算”专项行动推进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行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多方问题,如技术突破、多方协同、标准统一等。”敖立分析。

从技术层面来看,通算、智算、超算等多元异构算力的协同调度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广域无损网络、算网运维智能体等新技术的成熟度与落地成本仍需优化。

在主体协同上,专项行动涉及基础电信企业、算力服务商等多个主体,跨区域、跨企业的资源协调途径需进一步打通。

在标准统一方面,当前不同地区、企业的算力网络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如时延监测指标、算网接口规范不统一,可能影响全国范围内的算力协同调度。(记者 李瑞璐)

责任编辑:邱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网站
主办单位: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535号 两江国际A座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10.0及以上浏览器。
值班电话:028-6152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