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 一场乡村振兴的新试验
2020年09月23日 09时18分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我们现在最大的收入是卖数据。今年这块的收益预计超过5000万。”这话出自一家农业公司的副总经理杨仁光之口。

杨仁光所在的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于2018入驻大邑。占地1.5万亩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建成后,公司本想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赚取利润,没想到卖数据成为最大的收入项目,“占了营收的3成以上,以后还会更高。”

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定位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我省4部门也制定方案,包括11个大项77个小项任务,4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申报也在进行中。

数字乡村建设没有既定模式,先行者的探索,将提供借鉴参考。近日,记者来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申报点位之一——大邑县一探究竟。

产业变

农业生产数字化、检测数据产业化,两头都有赢利点

9月3日,大邑县安仁镇永兴村农户朱丽沙并没有找邻里帮忙收割水稻。“现在,我们都是‘云种田’‘云收割’,一个手机就能搞定。”她一边说,一遍掏出手机向记者演示:点开APP“吉时雨”,自家田块地图便显现出来。上面有农资、作业、收粮、金融4个板块,涵盖了种田全流程。

“比如我需要收割和烘干,只需在APP上圈定地块,选择相应业务,确认下单,第三方公司会直接来完成作业。”整个作业过程,朱丽沙甚至都不用到现场。田块上安装了红外网络球形摄像机,能360度实时监控,在手机上就能查看。

朱丽沙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模式:“就像以前在电脑上玩农场游戏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游戏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让这一切变成现实的,是大邑县2018年启动实施的智慧农业试点。

朱丽沙手机的另一头,连接着大邑县数字农业监管平台。记者在平台监控中心看到,整个试点范围内的所有田块信息,全部显示在一张大屏上。从地块数、水稻种植面积等基本信息,到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信息,甚至农业银行贷款户数及贷款金额,一目了然。

这套数字化生产管理方案建于2018年,由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实施打造并运营。建设地点包含了大邑苏家镇、三岔镇、安仁镇、王泗镇、上安镇。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空地”一体化水稻生产物联网测控系统、水稻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副主任程静介绍,这套一体化物联网测控系统提供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自然灾情等信息,让农户的成本降低20%-30%,管理效率提高40%-50%。“我们一亩地的利润,在800元左右。”朱丽沙说。

目前数字农业平台服务农田面积约20.1万亩,有规模化农场主256个、农民2.1万人,年社会化服务营收1.3亿元。

5000万元数据交易收入,则来自于多家单位对这套系统数据的需求。

首先是政府部门。种粮补贴发放,需要精准的种粮面积测量。以前是靠人测,难免会出现误差。而通过这套物联网系统,测量误差能控制在千分之三。

科研单位,也是数据的需求者。当天,记者在田里看到,“川康优6107”“川华优302”“内6优139”等多个水稻品种被种植在试验田中。它们的成长品质,也能通过物联网检测到的温度、湿度、氮磷钾含量等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进行更精准的估算。“目前还有很多单位在和我们预约,希望共同开展实验。”杨仁光说。

在智慧农业的推进过程中,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与检测数据的产业化这两个方向,都让这家公司找到了赢利点。目前,加上配套建设的烘干车间,公司年收入已超过3亿元。

生活变

农村小区有各类智慧服务功能,居民可以“云看病”

除了智慧农业试点,大邑县在数字乡村试点方面,还有更广泛的探索。

从安仁出发一路向东,记者来到位于沙渠镇的农民集中安置小区——东岳花苑。10余栋20多层的高楼、宽敞的中庭、规整的绿化,如果不注意周边的农村环境,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城市楼盘。

“我们可能比许多城市楼盘更智能。比如有些小病,我们可以在小区里远程看。”社区党委书记李敏带记者来到小区里的智慧药柜前。柜子里放满了数十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药柜的显示器上,标识着感冒药、清热解毒、胃肠道、外用药四个类别。“根据自己的症状,系统会引导你选择。扫码支付后药品自动弹出。”

系统子菜单还有远程看病选项。通过药柜上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就能远程连线当天值班医生,进行一场简单的“云看病”。“不用出小区,小毛病都能解决,很方便。”当地居民刘水泉说。

这个农村小区拥有政务、物业、调度等7大智慧服务功能。通过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可实现政策查询、办事指南、在线预约等服务直通;通过采用“雪亮工程+”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智能门禁管理、安全隐患一键报警等。

农村小区“智慧度”的提升,一个大前提是我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7.4亿元,完成了五批次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省“村村通光纤、村村通4G”,光纤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超过70M,4G网络平均接入速率超过20M,远高于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要求的12M和10M的标准。

西边的永兴村,正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改变村民生活。

“这里主要是散居的村户。我们打算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重新打造他们居住的川西林盘。”程静介绍,宅基地整理之后,农户能得到一笔补偿款,可用于自家楼房改造,在不破坏原本林盘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升级。农户在享受新环境的同时,还能利用闲置房屋办民宿,生活质量和收入都能提升。“升级过程中,数字化管理和营销是重点。VR全景展示等最新数字手段,都会在产业园里得到呈现。”农户散居的林盘将纳入到统一规划中,通过线上统一管理和营销。

投资变

用数字技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自我造血机制

“乡村里的数字技术,缺少定制化成分,这是个普遍问题,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忠俊说。

目前,乡村的数字化过程,更多是城市、工业数字应用的复制。“农村专属的关键核心技术滞后,这些临时由城市方案硬改过来的乡村方案,适应性较差。”如农业专用传感器、农业专用机器人等都缺乏,针对乡村的“原生”产品很少。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最需要解决的还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李忠俊认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才能长久持续。

社会资本愿意进来吗?“只要找好项目找准角度,他们肯定愿意。”程静算了一笔账,大邑的智慧农业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1200万元,地方配套240万元,企业自身投入2000余万元。“今年的营收就超1个亿。这样的投入产出,企业当然愿意做。”

怎样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李忠俊给出建议:找准标的。“例如特色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这些都是乡村的天然禀赋。用资源吸引资本进入,资本入场继续进行数字化投入,自我造血机制就建立了。”

缺人缺技术,也是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卡脖子”环节。我省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年龄较大、整体文化水平低,35岁及以下农业劳动力仅占14.6%,具有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凭的占5.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1%。

“‘数字化’需要更年轻、更有技术的人来玩转,这样才能更好塑造乡村‘品牌力’。”成都理工大学商务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夏燕成说。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人员少。“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就更少了。这样的人才也不愿意留在农村。”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最直接的手段,是解决待遇问题。”李忠俊说,“待遇合理了,配置才能合理。从目前市场环境看,人才向乡村流动还需政府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唐泽文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