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 培育“工业挑大梁”空间支点
2020年07月09日 10时26分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识别、抢抓机遇,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同时围绕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稳定产能、转型升级,对四川来讲十分重要和紧迫。“工业挑大梁”,既是长远之举,也是现实之需。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将为四川“工业挑大梁”培育更多的动力和空间支点。□孙超英

区域创新为产业集聚与发展提供空间动力

创新是产业进步的永恒主题,而区域创新则为产业集聚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空间动力。今年1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当今世界,增进区域间创新协同性,形成整体效应,已成为区域创新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命题。区域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依托创新要素的区际共享与跨区域流动,对不同区域的学习曲线和创新体系产生影响,从而使新的技术和知识内化于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过程。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与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在区域协同创新上突破,通过产业链融合、价值链互动、创新链分工等关键环节,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增强区域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既是四川区域协同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目前,四川产业发展呈现可喜变化,复工复产已做到应复尽复,正在着力推动企业稳产满产;突出“5+1”现代工业成链协作配套,建立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配套核心企业两张清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稳定生产经营;抢抓新基建机遇,强力刺激投资拉动,进一步明确了“工业挑大梁”的工作思路。形势发展为四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和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条件,各地应发挥优势,协同作战,深挖区域产业共兴的空间动力;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分析,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增强四川产业链竞争力和韧性,提升产业链质量和水平。

做好产业部署上的协同,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和实践目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而言,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做好产业协同部署,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要超前筹划相关配套,真正实现创新链的相互支撑、价值链的融合互动,放大协同创新网络的正外部效应,共同培育区域的产业增量、创新增量。当前,四川在加快“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制定实施“5+1”工业领域重大政策、重大举措和重大项目清单,推动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细分领域加快突破、数字经济跨越发展。建立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配套核心企业清单,加快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通过提前谋划,细分产业领域和技术方向,划定重点发展的核心环节和链条,提高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匹配度,缩小协同创新的位势差,真正对接和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工业挑大梁”中的空间引领作用。目前,四川数字经济指数、数字消费力、大数据应用水平等指标排名全国前列,网络规模和服务能力稳居西部第一,涌现出一大批电子信息、5G规模化组网试点、大数据应用等数字产业集群和政务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形态。四川要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成都建设世界级软件名城,加快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上办公、“云消费”等领域装备、技术、产品供给。聚焦新基建领域,积极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新基建重大项目库。推动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加快申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探索功能上的协同,促进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意在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可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互为支撑,从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强大动力。纵观长三角、京津冀及粤港澳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际间产业转移、创新协作呈现出特定的组织布局模式和空间集聚特征。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主体,一般通过跨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分公司、研发机构,嵌入到当地区域的生产和创新网络。这种跨区域布局更多的是基于某一特定空间的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在政府引导和规划的作用下,以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协作为依托逐渐集聚发展,最终成为节点型、枢纽型的产业载体、创新空间。当前,四川应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坚持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载体,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在此过程中,应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提升“工业挑大梁”的空间强度。川渝两地在电子信息、汽摩、智能制造等领域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两地应协调联动,通过加强彼此工作沟通和战略谋划,推动两地制造业发展思路、重大项目布局、重大政策制定的对接衔接,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完善产业生态圈,优化、稳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一批高端切入、成链配套的世界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同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推进产业服务上的协同,营造开放融合的创新制度环境

从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条件及“工业挑大梁”的推进来看,开放性、融合性的制度环境具有正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提升服务的协同性十分必要。各地要转变过去的竞争思维,把服务提升和环境营造作为塑造大区域优势的出发点。全面提升软服务的协同,一是做好政策支持的协同;二是做好创新服务的协同,包括信息、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包括跨区域技术创新联盟、孵化联盟等功能性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等。当前,四川应抓紧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政策,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加大金融创新,深化以核心企业带动为特点的应收账款融资,鼓励围绕“5+1”产业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等。总之,要结合自身的创新基础和资源、产业优势,以创新服务、创业孵化、市场拓展为导向,运用多种载体及形式,提升自身在更大范围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功能地位,以此为媒介建立与发达地区创新网络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协同、要素协同和创新协同,推动“工业挑大梁”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