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个人碳排放信用体系引导公众参与碳中和
2021年09月08日 09时39分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以《建立碳排放监测网络、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什么是数字碳中和?王金南认为,所谓数字碳中和,一方面是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另一方面是怎么让数字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

王金南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攻克十大关键技术,如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清洁能源和智慧储能关键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规模化关键技术、近零排放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工业行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等。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与数字碳中和紧密相关。

聚焦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王金南列举了五大应用场景,即开发城市碳大脑智慧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支撑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个人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体系等。这几大应用场景中,建立个人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体系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

如何利用大数据支撑公众参与碳中和?在王金南看来,除了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通过消费引导绿色低碳生产,“还希望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他解释,比如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可建立一个账户,通过APP将出行、用电、用气等生活碳足迹、碳排放计算出来,并规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再将排放量与配额一减,即可呈现每个人的碳减排信用。

“把碳减排的信用与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饮食习惯等都联系起来,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里面来。”王金南表示,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何利用大数据,为碳中和赋能增绿,值得思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亚飞

责任编辑:邱波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值 班 电 话 :028-61528998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28-85327632
为取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1366X768及以上分辨率 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IE9.0及以上浏览器。